六安地处大别山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六安金寨县曾深情地说过:“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从这里,走出了3支主力红军、349位开国将军。这片土地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和“将军的故乡”。为追寻革命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亚傅手机网页登录“心悟六安红土韵,三校联袂思政行”社会实践团联合同济大学、皖西学院共同前往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独山分校、六霍起义纪念塔、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地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
不忘来时路,建功新时代
7月13日上午,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原一级调研员、六安市新四军历史和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道明为实践团成员讲授题为《红四方面军的苦难与辉煌》的思政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课堂伊始,陈道明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活动时的讲话,引出党课内容,通过徐向前、许继慎、周国才、张思德等人生动的案例故事和详实的数据,向实践团师生们讲述了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能红遍大别山和如何鼎盛大别山,以及浴血祁连山等在长征中的艰辛历程,指出在新时代要传承发扬好大别山精神。
实践团成员李盼在听完党课后,由衷感慨:“缅怀烈士,不忘初心,六安人民用热血书写了大别山儿女的英勇气魄。这些为了开创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老红军们,他们为人民政权的建立、共和国的成长奉献了生命和鲜血。他们是革命的历史、革命的财富、革命的榜样。我们永远不忘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战斗的历史功绩”。历史不会随风而去,今天不会凭空而来。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进是最深的告慰!
三校共献花圈,衷心敬仰先烈
7月13日下午,亚傅手机网页登录、同济大学、皖西学院三校实践团在党校老师张晓君的带领下,前往六霍起义纪念塔敬献花圈。三校学生代表给革命先烈献花篮,全体师生默哀,三鞠躬,并在张晓君老师的引领下参观整个纪念塔。
六霍起义,一个响亮的名字,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无数英魂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象征。纪念塔造型为一把遒劲有力的剑,划破敌军的重重阴霾。尽管天气不佳,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毫无抱怨,被肃穆的氛围感染,对革命先烈满怀敬仰。当同学们站在六霍起义纪念塔下,仰望那巍然屹立的雄姿,内心不禁涌现出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意。大家默默低下头,哀悼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们,献上一束花,感恩当今自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这座纪念塔,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了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硝烟弥漫走向和平繁荣的伟大变迁。
寻红色足迹,念革命先辈
实践团成员们还前往了独山革命旧址群参观学习,在党校老师生动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对独山暴动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一件件红军遗留下的军装、武器和生活用品,都是革命先烈们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故事,让实践团成员们肃然起敬。在旧址群中六安县立第四高等小学里有一间教室的黑板上还写着1931年的授课内容:“我们是工人,我们是农民,我们是士兵,我们是革命的工农兵……”。仿佛又回到了1931年的那个夏天,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并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发光发热。六霍起义纪念馆的《暗夜曙光》、《六霍烈焰》、《赤土风云》三个展区,再现了独山暴动、六霍起义和苏区春秋的壮丽画卷,让实践团的成员充分地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先烈的伟大。
今日的独山,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战火纷飞之地,而是被绿色覆盖,和谐安宁的美丽家园。但这并不意味着遗忘,相反,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更要将这份历史遗产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正如独山之名,虽独立于世,却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昭示着无论在什么年代,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图为活动现场
(一审:李海萍;二审:杨平平;三审:叶大相)